篁岭是江西婺源县江湾镇的一个古村落,距离县城约30公里,面积约15平方公里。因一直以来地质灾害频发,从1978年开始政府便鼓励村民搬迁,到2009年70%的村民已自行搬迁下山,半数以上房屋无人居住,仅有村民73户,人口约320人。
源于十多年前,吴向阳(现任篁岭景区董事长)和摄影家朋友到篁岭采风时,照片给了他灵感。2009年,其带领几位股东,开始融资开发篁岭。开发公司将村民搬迁下山,给予村民1:1房屋补偿,不仅改善住宿条件,而且在家门口就业实现就地城镇化。篁岭村共有320人左右,其中大多数人在景区内工作,山下村民经营了二三十家农家乐和旅游相关店铺。村民基本上都因旅游开发而受益。
历程:
(一)产权置换,以屋换屋
整体搬迁
2009年,吴向阳等人成立婺源县乡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投资1200万元,在山脚建设安置房68户,老年、单身公寓24套。320名村民整体搬迁,以山上旧宅置换山下新宅。
产权明晰
2013年,通过“招拍挂”,公司获得了全村3.3万平米建设用地的使用权,实现了核心旅游资源、资产的产权明晰、边界清晰。在解除地质隐患,改善村民居住条件和农业生产条件的基础上,整体盘活了古村旅游开发经营权。
(二)古建“寄养”,复兴文化
寄养式保护
创造了明清老建筑保护利用的“寄养”模式。即由公司出资,将婺源县散落的老建筑整体搬迁到篁岭修缮保护,所有权仍归所属地政府,公司拥有经营使用权,迄今,篁岭的120多栋老建筑,有30多栋是异地搬迁来的。
复兴手工艺
在古村“修旧如旧”的过程中,唤醒了沉睡的“婺源三雕”工艺,许多工程参与者习得了手艺,将兼业变成了专业。
(三)活态聚落、旅游融入
社区参与,贩卖生活
在复兴传统农耕文明的同时,将耕作变成了就业。曾经大半抛荒的梯田也流转给公司。公司支付流转费用,雇佣当地农民,用传统种植方式打造“千亩梯田、四季花海”,农产品定向销售给旅游接待单位。
返迁村民,经营业态
复原一条近300米的“天街”,密布茶坊、酒肆、书场、砚庄、篾铺以及“婺源民俗文化展览馆”、“摄影吧”、“三清女子篁岭写作营”等文化休闲场所,汇聚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
艺术再造,文化消费
依托老建筑打造精品酒店,举办微电影节、摄影艺术节、绘画艺术节、篁岭晒秋节等系列文化艺术节庆活动。
篁岭村先后被评为“江西省首批乡村文化休闲旅游示范点”、“最佳乡村旅游目的地”、“全国网络媒体记者采风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旅游报、中新社等高端媒体进行了跟踪报道,央视直播活动走进了篁岭。“篁岭晒秋”入选最美中国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