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产业联盟

城乡易腐垃圾生态协同处置昆虫资源转化项目


图片1.jpg

项目概述

1.项目名称:城乡易腐垃圾生态协同处置体系

2.项目选址:中大型处置场地的选址应优先考虑临近主城区的位置,确保符合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和城市发展方向,交通条件便捷,距离主城区以25-30公里为宜。同时,小型处置场地也可采用家庭作坊、农村合作社等形式进行运营管理,实现城市与乡村生态协同处置闭环体系。

3.项目特色:本项目旨在利用养殖昆虫(大蠊)处理易腐垃圾的独特能力,对城乡易腐垃圾进行协同处置其中城市中的易腐垃圾主要包括餐厨垃圾厨余垃圾乡村易腐垃圾主要是秸秆、瓜果蔬菜餐厨厨余垃圾方案能够做到残余不产生二次污染实现城乡易腐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

项目遵循低碳环保、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发展的方向,通过生物科技技术使城乡易腐垃圾转化为高质量的动物蛋白饲料、优良的有机肥、有机食品及药材等充分实现易腐垃圾资源化利用破解垃圾治理中的牛鼻子问题并且项目的实施可以有效带动周边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共同富裕

二、项目技术和产品

本项目充分利用大蠊生物特性通过生态养殖实现城乡易腐垃圾协同处置不仅能够所有的易腐垃圾全部生态化处置而且能够产生可观经济社会价值具体而言

1、大蠊生物特性及利用

1)食性杂,取食广,食量大,生存适应能力强,便于在全国不同地区进行技术推广和应用城市的餐余垃圾主要来源于家庭、学校、食堂及餐饮行业等产生的剩余食物下脚料和食用残余,其成分复杂,主要是油、水、果皮、蔬菜、米面、鱼、肉、骨头等,含水量较高,可达70%—80%。乡村的易腐垃圾主要是指农作物的剩余产物(如秸秆、瓜果蔬菜等)和各种动植物的残余体等有机物,其成分单一,且水分含量低。

根据公司的实验数据得出,每1吨城市餐余垃圾含水量高达70-80%(700-800公斤),通过添加400公斤的秸秆进行搅拌调和处理就能达到直接喂食大蠊最佳吃食状态,成为大蠊的可口食物,就可将餐余垃圾中的污水”处理干净,变废为宝

大蠊的食性杂,对食物不挑剔,无论是川菜、湘菜、粤菜、鲁菜不同口味的易腐垃圾都能进食,这一特性使得大蠊能够将易腐垃圾全部吃干净、全消化、无残留。同时,大蠊具有食量大的特点,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日平均取食量约为其体重的5%,处理易腐垃圾的能力大,使此项目可在全国各地进行大规模推广应用。

2)大蠊喜好群聚,于竖立面攀爬,可实现高密度、规模化养殖由于大蠊攀爬能力较强,喜好群居,所以可采取竖板养殖,显著增加了养殖密度其他生物养殖方式相比大大节约生产空间

(3)大蠊生命力强,繁殖能力快,有利于项目的快速复制和推广大蠊说是世界上生命力最强、最古老在地球上已生存了二亿多年且变化不大)、至今繁衍最成功的昆虫类群。大蠊繁殖速度快,一生可产卵鞘60余枚,多至90枚,每个卵鞘含卵14—16粒。也就是说,一只大蠊,一生可生产虫卵800形成产业化后,生产规模可以每年30倍的速度增长,各地可以根据易腐垃圾的数量进行可控的规模化养殖,这为项目的迅速推广应用提供了充分的基础。

2、处置技术

1)处置工艺流程  

利用养殖昆虫(大蠊)生态协同处置,将收集的处理城市餐余垃圾和乡村的易腐垃圾原料经筛分、分拣(剔除无机物)粉碎、调(稠湿度)储藏、全自动投喂料转化为虫卵体、虫沙等昆虫蛋白和有机肥.

2)处置技术创新性

国内外首个提出利用养殖大蠊生物处理易腐垃圾全新概念。本项目所具的特色迥然不同于其他的易腐垃圾处理产业,工艺简洁、稳定、安全,控制智能化,处理成本低廉,产品附加值高,且整个生产流程零排放,无废气、废水、废渣,无二次环境污染,100%将易腐垃圾处理干净,对环境的保护贡献巨大。

 项目采用低层建筑与轻钢结构连栋温室大棚相结合的特质厂房,集养殖、光伏发电多业并举。温室大棚养殖大蠊处置易腐垃圾转化为虫粉,替代进口鱼粉(鱼蛋白)用于饲料产品;顶层安装光伏发电板,所产生的电能用于项目照明、机械动能,节能降耗。同时光伏板的吸能作用能使夏季大棚内温度比普通大棚下降10-20度左右,大大节约能耗,提高产量;大蠊排泄物--虫沙,有机质含量大于80%,总氨含量4%,且磷、钾等微量元素含量稳定,是优质有机肥,能有效修复土壤板结,改善土壤环境,确保农作物稳产高产。

大蠊的养殖以最佳缝隙(既节省空间又不影响其活动)进行模块化立体养殖,养殖室最佳温度控制在2333℃湿度为60-80%,养殖室设有综合防逃逸体系,确保养殖零逃逸。

3、处置后产品主要用途  

易腐垃圾经处理后转化的主要产品为大蠊虫粉(虫体)、卵鞘和虫沙(虫粪)大蠊含有天然的抗菌肽、甲壳素,并且动物蛋白含量高达71.8%,因此广泛用于饲料添加剂、医药、美容、土壤改良等领域。

虫粉通过养殖、收集、筛分、消毒灭菌、干燥制粉形成大蠊虫粉,可以作为优质昆虫蛋白质饲料或开发成药品。

卵鞘:作为繁殖的种苗出售,也可以制作成虫粉,作为蛋白质饲料。

虫沙一种优质的有机肥料,能够有效改良土壤可以广泛使用农作物、花木和果树等种植促进周边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项目效益分析

由于生活习惯农业生产方式差异不同于西方国家我国城乡垃圾厨余餐厨垃圾占比50%有些地方更高环境治理带来持续压力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秸秆燃烧更是加重环境压力填埋焚烧固有处置方式不仅效果欠佳而且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相悖本项目通过构建城乡易腐垃圾协同处置体系实现循环发展具有显著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1. 生态环境效益

我国乡村的秸秆资源拥有量居世界前列,呈现出产量大、分布广、种类多的特点。长期以来,由于缺少有效的利用手段,秸秆被视为无用的农业废弃物,往往被随意堆放或焚烧,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而且还可能引发火灾,对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秸”尽所能变废为宝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养殖昆虫(大蠊)来处理易腐垃圾,可将城市的餐余垃圾和乡村的易腐垃圾进行全方位协同处置,解决了城市餐余垃圾中“污水”过多的问题,实现了有机物和“污水”的资源化循环利用,变废为宝

节能降耗负碳排放项目实施后,利用昆虫(大蠊)养殖将城乡易腐垃圾进行协同处置不仅可以减少城市餐余垃圾和农村秸秆等有机物垃圾的焚烧,同时也可以改善因焚烧所造成的大气、土壤和水质的污染,间接的减少对人体的危害,而且可以提高易腐垃圾处理的效率进一步提升资源的利用率。通过这种协同处理方式,能源消耗将显著减少,资源将得到节约,每处理一吨易腐垃圾的碳排放量将减少至负的0.68吨。

经济效益

通过城乡易腐垃圾生态协同处理,推动绿色农业发展,促进低碳环保经济,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民增收和共同富裕本项目采用了环保的生物养殖法对城市的餐余垃圾和乡村有机物易腐垃圾进行协同处置,解决了养殖业动物蛋白短缺的问题,提高了畜、禽、渔等养殖业的生产率,改善了其食品品质。同时,利用大蠊的优质粪便还田,可以改善土壤性状,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确保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之间的生态平衡,推动绿色农业的发展。此举不仅解决了抗生素、化肥、饲用蛋白匮乏等农业生产难题,还对粮食、食品安全以及环境污染等战略问题具有积极意义,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创造就业机会,吸纳当地富余劳动力,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

四、结论

综上所述,本项目通过大蠊养殖来实现“城乡易腐垃圾生态协同处置体系”的方法,可有效解决环境二次污染这一根本问题,符合循环经济的“3R原则”,符合农村“三位一体”的运营模式发展策略同时可高度填补国内动物蛋白饲料的缺乏。因此,项目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



项目联系人:江南院子   

联系电话:13336076828